
劉斯奮,祖籍廣東省中山市,1944年生,196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現任廣東省文聯主席,系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文化論文《朝陽文化、巨人精神與盛世傳統》獲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美術作品《都市窗口》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山水畫作品《萬岳朝宗》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
中國的所謂“文人”,是一個歷史概念。大體來說,是指在農業文明時代,以文化知識謀生的一群人。在當時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社會分工并不細密和嚴格的情況下,他們的知識結構相應地呈現出一種思想、政治、經濟交融,文學、史學、哲學貫通的態勢。由于在當時,出仕、詩詞、著述的地位要高得多,繪畫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更主要是出于業余愛好。因此他們并不像民間畫工那樣必需具體的師承和嚴格的技術訓練;而悟性、才華和文化修養則成為他們作畫的主要憑仗。其結果,就使文人畫呈現出一種共同特征,即輕形重意、輕描重寫、輕規范重個性。應當說,這是一個對作者資質素養要求非常高的繪畫流派。事實上,風氣所及,自元、明迄于清,文人畫雖然享有崇高地位,為不少習畫者所追隨,但真正稱得上大成者的卻鳳毛麟角,寥寥可數。不過,這種畫風倡導以精神和個性為藝術的至高標準,卻并不過時,而是具有超前的、永遠的意義。
近代以還,由于科技日新,知識日專,分工日嚴,古代的文人群體已經瓦解消亡。加上攝影、電腦技術的發展,世俗話語權力的膨脹,物質欲望的泛濫,都使文人畫面臨嚴重挑戰,甚至被視為另類,受到質疑。不過盡管如此文人畫仍舊頑強存在,它所開創的畫風也始終被有識之士所繼承。這其實并不奇怪。因為第一,盡管古代的文人群體已經消亡,但中國文化的傳統卻并未消亡。而以繼承發揚這一傳統為己任者,始終綿延不絕,何況隨著其價值的重新被發現和弘揚,追隨者必定會越來越多。第二,以細密和嚴格的分工來實現發展的工業社會,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發展階段,而下一個階段,即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必將開啟一個造就“通才”的時代。到那時,許多現在的“專業”,又會回到“業余”的狀態。而對精神和個性的追求,又將成為藝術的至高的標準。而這,恰恰是文人畫當年賴以生成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當然,歷史不會重復,今天乃至將來的文人畫不可能、也不應該與古人一個模樣。借鑒吸取是必須的,仿古摹古卻不可取。因為時代發展了,生活、環境、觀念都發生了巨變,盲目追步古人,只會弄成沒有價值和生命力的假古董。今天的文人畫要堅守的只是以悟性、才華和文化修養為出發點,以及以精神追求和個性發揮為藝術價值的至高標準。至于怎么畫,畫成什么樣,則應當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多方嘗試。說到底,要振興文人畫,必須創新和發展文人畫。否則便只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