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鐵路——石龍站的歷史變遷
(入選“虎門杯廣東省第24屆攝影展覽“策展人獎”)
策展人:梁潤泉
序
石龍鎮位于廣東省中部偏東,東莞市北部,區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因水陸交通物資轉運方便,促使工商業繁榮起來,清末民初時與省(廣州)佛(佛山)陳(陳村)并稱“廣東四大名鎮”,現在的石龍鎮你還榮獲“舉重之鄉”“歷史文化名鎮”“國際宜居城鎮”等稱號。江城石龍,正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面來風,廣深高速鐵路,東江水運港口,以及四通八達的公路,構建出一個立體的交通網。
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石龍開始有了鐵路運輸,廣九鐵路全長183公里,石龍居其中,曾一度稱石龍為中心站,幾經歷史變化,石龍鎮在百年之際仍創造出如此色彩斑斕的百變商機,這是一個百年不老的神話。

1、 石龍火車站建于1910年,磚瓦結構,既有歐洲建筑風格,也有中式庭院裝飾,八十代改建成琉璃瓦中西式建筑,幾番改建使用至今,明年將搬至新址,改名為“東莞站”。

2、 廣九鐵路在1907年8月21日開始動工,為石墩鋼架結構,是英國人設計,石龍段南北鐵路橋兩座。1911年3月完工,10月8日通車,圖為東江南支流鐵路橋。

3、1911年10月15日,廣九列車投入服務,火車為三軸蒸汽機車,初時裝飾得非常華麗,車身前后均由鮮花砌成“C.K.R”字樣,車前插有中英兩國國旗,至1949年10月14日因政治原因而終止,分成羅湖段(由英國管理),深圳至廣州段

4、1922年4月,陳炯明對抗孫中山先生,重兵布置在石龍和惠州。1923年孫中山先生親率東征軍討伐陳炯明等叛軍,在石龍設立大本營,孫中山,周恩來和蔣介石多次親臨石龍。圖為孫中山和范石生等巡視石龍鐵路陣地。

5、1938年10月,為阻擋日軍南侵,駐軍奉命炸毀石龍南鐵路橋兩個橋墩,路軌下榻,廣九鐵路交通暫告中斷。1943年日軍開始修橋,1944年10月3日恢復全線通車。

6、石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辛亥革命后,曾有八個省的軍隊輪番進駐石龍,經歷了“驅龍戰斗”、“粵桂戰斗”、“東征討陳戰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石龍南北鐵路橋邊還保存有炮樓和碉堡,成為歷史的見證。

7、1959年6月16日,東江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其中一段堤圍崩潰,影響鐵路運輸,災后在縣委領導下,堤圍加高加厚,堤圍得到鞏固,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8、六十至七十年代,廣九鐵路一天只有幾班列車,客流量大,列車一進站,旅客爭先搶著上列車。

9、文革期間接送親人朋友的,衣著幾乎全是灰色中山裝和軍裝,手里拿著紅本子,站在月臺上高呼“萬歲”,接送客人。

10、七十年代,出現了挑擔的為旅客挑行李,讓客人站在月臺上等車。圖為“上山下鄉”知青作火車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插隊。

11、攝于1965年的三等車廂,列車全程運行約需3小時,有商販帶著香煙、糖果、瓜子等物品在車廂中穿梭叫賣。

12、五十年代,從上海寄來的掛號信,不用冠東莞縣的地名,直寄“廣九段石龍鎮”也可收到,證明了當時石龍的知名度。

13、東莞是著名的僑鄉,海外港澳同胞有數萬人,改革開放前,國內物資短缺,港澳同胞回鄉探親都帶上各式日用物品,經廣九鐵路火車回鄉。

14、八十年代電氣化火車替換了蒸汽火車,石龍站也改建成琉璃瓦古典裝潢,候車的旅客秩序明顯好多了。

15、石龍鐵路經過百年變遷,特別是20世紀后躍上了新紀元,目前正建設新車站,預計在2013年通車,將命名“東莞站”。石龍將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