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微電影穿越合成的現代三D
——讀《風雅南城》
劉述康
這是南城組織東莞本地一批作家“看南城”后,作家們交出的一本作品結集,由錢超主編公開出版發行。編者根據集子紀實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的特點,特地給其取了一個文氣氳氤的書名——《風雅南城》。
風雅者,端莊高雅也。文學上,是《詩經》確立的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詩歌創作原則。從內容上說,風指民歌,雅涉王樂;移到此處,是民俗與正統的融合。由此,可以看出本書編者的用心所在和作品本身在內容與藝術表現方法上的一些特點。
對南城來說,一下子請幾十個作家來深入走訪,這在歷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這表明了南城主政者的開放精神與文化意識。而且,來的這些作家原本就是來自全國各地又活躍東莞文學界的主力軍,年齡層次不同,男女搭配,這樣走到一起碰撞,自會產生思想火花。還有,從思想的活躍、觀察的細致,敢干言說等方面來說,作家們自是一群有個性特點的人。不過,沒關系,南城的領導給了作家們深入采訪的尚方寶劍,并被寄予厚望:仔細地看,大膽地問,瀟灑地寫,不僅要深入挖掘南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抒寫南城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就,還希望能為南城未來的發展建言獻策。
作家們風塵仆仆,深入街道各個社區、企事業單位、文物景點,甚至市民家中進行采訪,并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鏡頭,拍攝出一部部獨出心裁的“微電影”式的作品,再由編者合成一部全景式的穿越南城古今世界的現代三D大片。這就是作品集形成的背景。它直接決定了作品集豐富多彩的內容特點和百花齊放的表現形式。
從縱的方面看,作品集中的作品從五千年前的珠三角第一村——蠔崗貝丘遺址說起,開始描繪南城燦爛文明和悠久歷史的篇章,直到今天南城成為東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揭開南城現代化城市中心區域的序幕,這樣拉起了南城從蠻荒一步步走上人類文明的經度。方舟的組詩《蠔崗遺址博物館》通過對蠔的種種描述,展現我們的先人在混沌未開的世界中,認識大海,捕蠔作食,開始慢慢改造自然的智慧和能力;周季和的《南城拾貝》、汪雪英的《蠔崗村的史前記憶》和劉楓的《南城訪古》則分別通過具體的介紹和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古蠔崗人類男女老少戲海吃海、開始居住文明和有精神生活的情形。蠔崗文明,是南城文明的一個重要起點,所以還可以從集子中其他作品中看到類似內容的表現。
由此以往,從秦皇漢武以來的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南城人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不斷地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車輪,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賢士俊杰,留下了不少耀眼的歷史文化遺跡,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寶庫。詹谷豐的《篁溪何處度香亭》以度香亭公園為坐標,跨過歷史與現實的時空,在宏大的背景上展現南城人文歷史的厚度與寬度;胡磊的《到南城看祠堂去》通過對南城具有中國特色的祠堂建筑的介紹,表現傳統與現代在這里相互融合,風雅相宜的人文景觀。這類作品追循著歷史的足跡,或寫景,或寫人,或通過人物與景物的結合,介紹南城歷朝歷代以來的杰出人士和寶貴的歷史遺跡,讓讀者加深了對南城歷史文化底蘊的了解和認識。
改革開放,是南城歷史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節點,由此實現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僅用不到三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過去許多個世紀也沒能實現的文明歷程。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生活水平前所未有的變好。張俏明的《童年舊事》以一個本地作者的親身經歷,敘說了改革開放前后南城人生活的變化:麻石路變通衢,舊房子變成農民公寓和商業大廈。特別是地名由篁村改為南城后,隨著市行政文化中心的遷入,更是揭開了南城發展新的一頁,給了南城人更好的福祉,也成為作家鏡頭聚集的焦點,成為作品集縱橫交錯,經緯相織,爭相表現的內容。
從歷史人文到現代化建設,從經濟文化大事到普通百姓生活,從地理環境到民俗風情,作品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描寫反映。作家們以親身的經歷,用富有激情的筆墨鏡頭,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思。作品或以全景式的鏡頭穿過時空的邃道進行掃描,或用蒙太奇的手法對不同的人物景觀進行聚焦。如果說何超群的《家住南城》、曾明了的《美麗的南城我的家》、曾小春的《我在南城》、劉楓的《身邊的風景》等,都是以生活或工作在南城的新移民的身份,對南城的發展表達的是感同身受,那柳冬嫵的組詩《魅力南城》和祝成明的《九樓之下的南城》則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以更直觀的方式對中心廣場、會議大廈、東莞大道等代表東莞發展的標志性符號,進行了詩意的描繪;而黎平的《水濂尋味》即以“蠔”為主線,通過對水濂粉、牡蠣和腐竹等有代表性的地方特產的介紹,串起南城食文化的歷史。
發展的前提靠的是人,現代化的根本,首先是人的現代化。海洋、吳亮的報告文學《哦,那十二枝玫瑰花》,選取本地一位通過艱苦打拼而成功的女企業家的故事,形象地詮釋了新生活建設者們厚德務實的精神,這是在這方熱土上成千上萬個努力拼搏者的代表和典型。梧桐樹成蔭,自有鳳來儀。南城的發展,自然離不開新移民的一起助力。劉世標的《意識的高樓》和劉述康的《南城盛開海上花》聚焦的則是這方面的風景,同時也從一方面表明了南城海納百川的胸襟。
洗腳上田,讓農民告別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成為市民,經濟發展,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可凡事都有辯證的兩面。光有鋼筋水泥,沒有自然的風花雪月和小橋流水相伴的現代化,不是真正的現代化;光有物質趨利,沒有閑情逸致和偶爾庸常的人生,不是真正完整的人生。從劉建中的《水濂山記》和謝蓮秀的《水濂聽濤》等,人們可以領略到南城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成就;從高原的《揮毫潑墨染乾坤》和胡克嘉的《秋原心域》讀者可以感受到南城人在物質生活富裕后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和多層次的精神追求;而袁仕詠的《在周溪》和劉大程的一組詩,則展現了處于中下層的外來工在這片土地上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感受,在傳統的堅守中有對開放的容納,在平常的人生中有對希望的追求——日子總會越來越好。
城之南,為貴土。南城的崛起是東莞改革開放,由落后的農村走上現代化城市的縮影。特別是南城為什么會成為東莞市行政文化中心?不同的追尋,有著相同的目的。作品集自有一內在的線頭在串著,那就是作家們紛紜都在尋找一種共同的答案:南城之所以會成為東莞行政文化上心的理由。顯然,歷史將前所未有的機遇給了南城,難道僅僅只是南城處在東莞的南邊這么簡單嗎?
《風雅南城》以紀實為主,作家們雖是走馬觀花,但好在不少人本身就與南城有緣或有置業南城住在南城的情結,所以,寫出來的是真實事實,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可也因為這種生活化的寫實風格,導致了作品集文學性的不足,不少作品缺少生動感人的藝術典型的提煉。雖然如此,有了這本挖掘歷史,紀錄時代,憧憬未來的作品集的出版,自然為南城的現代化建設增添了新的風雅。